首页> 都市言情> 二拴的一九七八> 第53章 杀猪(三)

第53章 杀猪(三)

书名:二拴的一九七八作者:岳麓之巅加入书签投推荐票错误/举报

    李小拴和李小凤领着小外甥更是回来了几趟,午饭估计消化的差不多了。

    指望着吃一口刚出锅的下水,迟迟的不熟让他们很不爽。

    忽然听到徐荣昌说了一声:"熟了。”

    兴奋地从院里窜了回来。

    "给我吃点儿,给我吃点儿。”

    李二凤用筷子插出一块儿肝,切了六七片,三个孩子一哄而上,没了。

    连想尝尝味道的徐荣昌都没轮上。

    猪心是不给孩子们吃的,本地人说"猪心实窟窿”。

    意思没有眼儿,也称没有"窍”,不透亮。

    衍生出的意思是蠢笨不开窍,小孩子吃了也会蠢笨如猪。

    "好了,好了,晚上再吃。”李二凤把孩子们哄了出去。

    李之重知道,中午烩肉菜,不可能晚上吃杂碎,连着吃好的太奢侈了。

    只能是明天中午正顿吃,这是习惯,也是传统。

    第二天早上,李德财检查一下肉的上冻情况。

    两扇猪肉都冻得硬邦邦的,不过整体还能挝动,应该是中间还没完全冻上。

    李德财很满意,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两扇肉被拿回了家先放在瓮顶。

    把平时用的面案翻过来,搽干净。

    面案大小是菜板的两倍多,可以把整扇猪放下。

    李德财把肉切成十公分见方的块儿,大概二斤左右,称作"一方肉”。

    除了储存方便,肉要放在大瓮里的。

    烧制也方便,就是把肉块儿用荤油炸至金黄半熟,俗称烧肉。

    是做红烧肉的第一步。

    这个斤数还是送人的标准块头。

    第二天上午,征得父母的同意,杂碎是李之重熬煮的,李二凤打下手。

    二姐先把心肝肺和血块儿切成筷子粗细的条。

    肚尽量切薄,小肠和大肠切成一公分多的段儿,装了一大盔。

    大概是一头猪杂的一多半。

    还要给在外读书的李子恒留下一些。

    十几个土豆切条,拇指粗细备用,半斤多的猪板油切丁。

    七烧锅烧至五成热,先加半勺胡油,板油丁下锅。

    炼丁至金黄捞出,撒点盐,马上成了三个小东西的绝美零食。

    因为加了一个不上学的外甥。

    人说"外甥是狗,吃了就走。”意思是吃喝可以,吃了白吃,对家族毫无贡献。

    等油温稍降,加入花椒面、干姜面、大料面和辣椒面。

    几秒后加入葱段,翻炒爆香。

    切好的土豆条倒入锅内熬煮,水开后再把杂碎倒入。

    加盐加点酒和醋,大火烧开。

    李之重安顿二姐火小点儿,这时需要文火慢炖。

    "哪有熬杂碎放油的,还是素油荤油一起放。”二姐质疑道。

    "等出锅你就知道了,荤油和素油混合熬煮,出来的汤是奶白色的,特别香。”李之重解释着。

    "不放酱油?”二姐问,本人做菜,一律加酱油,是有条件人家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当然不放了,黑乎乎的,既不好看,也不增香,大饭店从来不这样做。”李之重回答道。

    "还大饭店,你吃过几顿?”二姐哂笑着说。

    "书里面都有,你看过几本?”李之重反驳道。

    "还有说吃喝的书了?”母亲马玉仁加入了话题。

    "有哇,那个叫菜谱,等生活好了,我每天给您按照菜谱炒菜,您老人家也可以按照菜谱点菜。”李之重恭维道。

    "就是,我们在北京和天津下过馆子,就是按照菜谱点的菜,那味道真的好。”父亲李德财插嘴说。

    他其实搞混了菜谱和菜单的关系。

    "看,我说对了哇。”李之重显摆着说。

    "奥,多看书就是有好处,甚也懂,不像我们这些瞎白丁。”奶奶感慨地说。

    一家人其乐融融的聊着。

    李之重刻意描绘了外面的世界,博大精彩。

    也算是给家族洗脑,更是想给二姐心里留下一枚种子。

    李之重知道,二姐和父亲情商和做派相似度很高,能力也强。

    按照他的想法,以后要让二姐独当一面的。

    加上二姐夫城市当兵,跳出农村是李二凤挥之不去的梦想。

    这个机会很快就会来的,李之重暗想。

    时间过得很快,熬煮过程里,李之重尝了甜咸,正好。

    观察着土豆的变化,直到棱角全无时又用筷子夹了一下,好了。

    五十分钟左右,杂碎汤大功告成,撒上生葱花和干芫荽即成。

    不过在撒芫荽和葱之前要舀出一小盔,因为李之重不吃芫荽,李小拴不吃葱。

    七烧锅弥漫着热腾腾的香气。

    红油汤面漂浮着绿色葱叶和淡黄的芫荽,色泽诱人。

    奶奶那屋大锅里的糜子米饭也好了。

    接下来不是先吃,而是送人,姥姥让二姐送去的,她们娘俩关系一直很好。

    姐夫和李之重给周边邻居四五家去送。

    都是一碗米饭,一碗杂碎,杂碎不能稀了,要被笑话的。

    当然昨天帮忙的李拉住和李拴住家也要送。

    人门户稀,相互照应是必须的。

    一家有事,全族帮忙,也是农村宗族势力发展起来的原因。

    人多不怕被人欺辱。

    据说主席不赞同马寅初的人口政策,就是认为人多不吃亏。

    开饭了,主要座次依旧,盛饭顺序依旧。

    盛饭人变成了二姐李二凤,米饭在下,杂碎在上,一人一大碗。

    单独喝一碗杂碎想都别想,那可是肉啊,搭配米饭都觉得幸福满满。

    "二拴熬的杂碎就是香。”奶奶喝了一口后带头表扬。

    "味道就是挺好的,汤也鲜亮。”徐荣昌也算出过门,懂点饭食门道,附合着老太太说。

    大姐和闺女没下课,她们的那份早舀的放了起来。

    "油大点我也能做出来。”不服输的二姐说。

    也对,没油的杂碎看起来就是一锅灰色汤汤,最起码"色”这一条就差了许多。

    "我小时候有一次和我二叔在"德胜园”喝过一次,就是这个样儿,也是这个味儿。”李德财也不吝夸奖。

    "能吃倒行了,穷讲究。”耿耿于浪费油这事,马玉仁不满地说。

    孩子们顾不上说话,吃饭时也不许说话,吸溜着嘴把滚烫杂碎送入口中。

    李之重坐在父亲右手边,两天的爆烧,炕热的有点发烫。

    看着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感满满的。

    感谢收藏者。谢谢"么事来瞄下”"哈其道”"风幡tvt”"乞颜柘”"内蒙土左人”"八千女鬼2020”"无语凝噎叹无色”"书友20190802190311205”"娃她娘的爷们”的推荐票。

湿馨提示:按键盘<-左右->回车键enter,分别可以回到上一页下一页目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