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穿越> 砸进纷乱中> 239

239

书名:砸进纷乱中作者:熊星来客加入书签投推荐票错误/举报

    是不是真的会看病,无从考证,书中说其有秘术,但看记录的那些事情,只不过是会魔术,只是那时的人们见多识少,也不明白其中道理,便觉得很是神奇。

    杜子恭死后,孙泰得传其术,他轻浮、奸猾,有些小才,诓骗百姓,一些愚昧的百姓,敬其如神,又是给钱,又是给子女的,以求幸福。

    小才?歪门邪道的才吧?!    就这歪门邪道,不但诓骗了百姓,连朝中大臣都忽悠的相信了,当时势大的司马元显,居然放下身份,数次去见孙泰,想求他的秘术。

    恰逢这时,桓玄、王恭、殷仲堪、杨佺期等人挑事,所以,孙泰以为晋室要完蛋了,于是扇动百姓,私自聚集众人,最后被司马元显的老爹,司马道子给KO了。

    众人听说孙泰死了,都说他蝉蜕登仙了——对于迷信的人,也真是无语了,于是给逃去海上的孙恩资助。

    孙恩聚合亡命之徒有百余人,志在复仇。

    在399年,因司马元显下令征发江东八郡“免奴为客者”,迁徙至京师,以充兵役,结果引起骚动,这给了孙恩机会,又颠颠的跳腾了回来,引发了长达十二年的“孙恩、卢循起义”。    这次起义,虽然是农民起义,但却是士族孙恩等人主导,利用了民众受士族的压迫,对士族的仇恨,纵徒党杀人,甚至连婴儿也不放过,与冉闵杀胡人的做法一样,这大爷的还是起义吗?!

    起义最后失败,即使认为这场所谓的“起义”,对东晋门阀士族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但狗熊仍认为这些人就疯子!

    什么起义,纯粹是了自己的私利,冉闵当时好歹还想着如何好好统治下去,他们是比冉闵更加可恨的!不对不对,冉闵与他们比起来,都显的可爱很多。

    吕思勉言,孙恩所用之人,多为亡命之徒,所以,残杀、破坏极重。

    孙恩所用的人不是好人,他自己本身也不是什么好鸟!    在这里就不细说这场起义了,不然便偏离了主题,感兴趣的可以搜来看看。

    朝廷外是这个那个的叛乱不断,内部依然“光荣”的继承了西晋时的勾心斗角,今天这个踩那个,明天那个踩这个。

    东晋本身并没有强大的实力,主要是凭着长江天险,偏安江南,依靠丞相王导号召南迁避难的中原士族。

    王导选取北方名士百余人做属官,并联合南方大族,取得他们的支持。不过,南北大族之间时常发生冲突,内乱频生,导致东晋政权并不稳定。

    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本身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    最先的一个乃琅琊王氏的王导、王敦,其后是庾氏兄弟,但,庾氏兄弟没有完全把持太久,而且庾亮的时候,王导还未离世,两人明里、暗里的掐了好久,之后又是谢安、谢玄父子等等。

    而世家大族中,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谢、袁、萧等侨姓士族,和本身居于江南的朱、张、顾、陆等吴姓士族。

    最初东晋有赖权臣王导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拢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从中原南下的士族,并以司马家族作为共同拥戴的对象。

    但世家大族本身并不真正忠于司马氏,尤其是他们本身都拥有大量田地,以至拥有自家部队(就是部曲,在文章开头,泫建议收回士族手中的土地和人口时,有讲过),有足够实力抗衡司马氏政权。

    东晋王朝的统治阶层大部分是由过江避难的北方侨姓士族与世居江南的南方吴姓士族组成的,存在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之间一直相互排挤。    谢安病死,晋孝武帝将大权交于其弟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把持朝政,他们暴虐无能、大肆剥削人民,使图谋王位的大族有机可乘。

    从“桓楚”的建立,东晋开始在衰亡的道路上飞奔。

    其实东晋,从建立之初开始,就注定了其不能平稳、兴旺的发展,因为它是依靠士族建立的。

    咱们常说,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作为单体的个人都得如此,那么一个皇室更得如此,虽然说皇帝也是靠大臣辅政来治理天下的,但,这个皇帝首先得有能镇住大臣、撑住台面的能力,“离了你们,爷照样是皇帝!”的霸气。

    但,东晋不行,离了这些士族,司马氏根本无法立足,真是拿人手短吃人嘴短。

    好不容易出了个晋明帝司马绍,却是个短命皇帝,在位仅三年。

    之后的晋成帝司马衍、晋康帝司马岳,也还算好吧,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守已经不错了,也或许是因为有庾亮、庾冰、庾翼兄弟辅政,矫正王导辅政时,留下的诸多弊端。

    可惜,司马衍、司马岳也是短命皇帝,这三人好歹还活到了二十多岁,晋穆帝司马聃才十九岁就病逝了。

    司马绍这一支是怎么了,而且庾亮、庾冰、庾翼兄弟也未能辅政太久,先后离世,刚有点往正轨上行进的朝廷,被桓温搅个一塌糊涂,真是天要亡晋啊!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当一个王朝快覆灭时,能说上话的贤能之人,都活不长,也许是面对乌烟瘴气的朝政,太过抑郁了?郁郁而终?

    历史中对庾亮的评价并不好,不过,狗熊看了这些史籍后,倒是觉得庾亮怀才不遇,在毫无动力的大环境里,他即使有恢复中原的想法,也无外力支持。

    比如说:

    庾亮率十万将士,屯兵石头城(襄阳)时,曾上书曰:边农耕,边守边,以备向北进取只需。

    这是个积极的想法,就像战国时,楚国攻打宋国,在宋国外,边农耕边围城,坚持了九个月,最后逼的宋国与楚国讲和,其中的七七八八就不说了,这里不讲战国,哈哈。

    如果庾亮的提议通过,或许石虎崩后,晋室便有恢复中原的可能。

    但,非常、非常遗憾,郗鉴、蔡谟都反对。

    唯独同意的王导,也并非是从心里真的同意。前面讲过,王导就是和事佬,执政比较宽松,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执政方式,也无意恢复中原,因此,怎么可能真心同意,只是不想与庾亮明着立异而已。

    蔡谟的反对意见是:石虎太强,不宜远距离进取。

    庾亮的意思并不是马上就进攻石虎,是数年后,找机会,蔡谟这个意见明显是涨敌人之气势,灭自己之威风。

    吕思勉认为石虎强,并不是他一人强,也是与诸多人协同才强的,“国之强弱,不在一人”,蔡谟的提议看似持重,实则怯懦。

    蔡谟还说,王师与贼,水陆不同,我们应利用长江天险来自保,诱敌前来,而不是弃江远进,以我所短击彼所长。

    这意思与司马睿的“不图北方”,不谋而合,而且,当时朝议都与蔡谟相同,庾亮的提议当然被否决了。

    有人曰,组建一个国家,或小组,或什么组织,第一代头领很重要,他的处事、行政风格,将影响其后,即使换个头领来,依然难以改变,除非重组。

    东晋一开始,在司马睿和王导的手里,便不图北方,因此,大气候已经形成,之后尽管有些将领或执政者,想恢复中原,也没有环境去支持。

    历史对蔡谟的评价,是庸才,对他了解不多,不敢说历史的评价就是对的,但就这件事看,蔡谟是个只愿意顾及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主,没大志。

    晋成帝崩了之后,其子都年幼,庾冰舍去不立,立了晋成帝的弟弟司马岳,但,当时一起辅政的何充,坚持要立司马衍的幼子,被庾冰坚决拒绝。

湿馨提示:按键盘<-左右->回车键enter,分别可以回到上一页下一页目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