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小说> 贩夫全神录> 第479章 大封开运宫

第479章 大封开运宫

书名:贩夫全神录作者:山原加入书签投推荐票错误/举报

    呈遣的这位弟子是厉岌,俗名李奕武,以字行,名冀。故而道号厉岌。

    李奕武,曾任昭义军兵马副指挥使,残通道长的妻弟。残通道长公炫通原配李奕佳的弟弟。

    当年,李奕武闻听姐姐去世,悲痛欲绝,在军中拼杀往往精神恍惚,非常危险。支吾到四年,契丹扰边,遇敌数将包夹,左腿被打断,因功被封为应山侯。到四十岁时,腿伤勉强好了一点,奏请后唐明宗,彻底退出了军帐。

    那年是个天成三年(928年),李奕武来应山县建起侯府,没事就到元信宫与呈遣道长攀谈。到五十岁时,家业传给子弟,入了元信宫,拜呈遣道长为师,成为专职道家,弘扬贩门平德。

    现在的厉岌道长已经九十二岁,比养大他的残通道长小九岁。

    仰笑白与厉岌相见,听他简单论道,其义理之妙果然非同小可。结合贩门平德与兵家奇正,简直叫人醍醐灌顶。相约从金牛山回来,一起论道。

    临行,厉岌道长将其得意弟子元犀叫出来,与仰笑白相见,并叫元犀与之相伴,去一趟金牛山元信宫。元犀拿上简单行囊和一个大包袱,骑马跟随沈伦和仰笑白,直奔金牛山元信宫。

    此时的金牛山所在的龙阳县,已经改名辰阳县。而辰阳县所属的朗州也改为了鼎州。改名时间,当然是宋太祖征服荆湖那年。

    来到鼎州,刺史汤循众接住,好一顿款待。在鼎州呆了两天,大队人马前往辰阳县,县令范笏接住,又要招待,仰笑白耐不住性子,叫都去元信宫传旨毕,再吃酒。

    众人一路到了金牛山元信宫,一百一十二岁的方丈径久接住,众人好不敬仰。径久的言行不疾不徐,面色白中透红,稀疏的头发和五绺长髯都是白中泛青,满口牙齿全部新生。

    那种超然度外的气质和温婉和悦的举止,使得沈伦顿时心生敬意,当即就要跪倒。

    径久方丈赶忙将他搀住,爽朗大笑:“贫道偏居南国,刚才汤刺史派来司马知会,说是天子敕旨到,吓得贫道屁滚尿流。贫道几十年来,带着些穷孩子,靠贩卖糊口,怎么就能惊动天子呢?”

    沈伦听他这么说,更是敬重不已,赶忙截断他的话:“径久道长虽居于南国,声望却远播海内外。顺宜第一次拜见如此高寿人物,想不到比之古稀之年还要健旺,顺宜实在敬服。千万不要谦虚,少时接了陛下敕旨,自然明白道长为了天下所作贡献。”

    沈伦,本名沈义伦,字顺宜,开封太康人,大宋开国功臣之一。因避讳太宗讳而改名。生于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卒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年),享年七十九岁。

    幼年家贫,早年经商而武艺不行,贩卖货物途中屡遭抢劫。继而教习文学,课徒为生。直至三十九岁,投入舅父白文珂的永兴军节度使府,开始了节镇幕僚生涯。

    白文珂之父白君成,祖父白辩,曾祖白考森。白考森是贺水郡夫人白淼家兄,中唐砚侯陈果的妻兄。沈伦早年的从商阅历在这里又被史家删除。

    白文珂的妹妹白环嫁给了沈衡准,衡准生沈义伦。沈衡准之父沈卖广,卖广之父沈运市,运市之父沈云翔。

    沈云翔,以字行,名肆才,唐吴兴人。唐懿宗咸通年间,与十几位寒士文人被称之为“芳林十哲”。唐僖宗广明年间,降黄巢。盐商黄巢建大齐,即帝位,以其为翰林学士。

    沈云翔也是商人出身,故而看好黄巢。沈云翔之后,沈家世代从商。到了沈义伦的早年,还是做买卖。

    沈义伦投了舅父白文珂之后的第八年,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赵匡胤初领匡国军节度使。经宣徽使咎居润推荐,几乎与赵普同时投入赵匡胤幕府,沈义伦任从事。

    太祖以其世代从商,智计异乎常人,令其掌管财政。之后一直跟随赵匡胤,以其商家才气辅佐太祖。

    沈伦见到径久道长,一见如故,这才是商界最权威的哲人,当即忘了宣旨,无休无止晤谈。搞得径久道长的徒子徒孙排成好长的队等在元信宫外,这二月末的天儿,他冷呀,一个个哆嗦成一团。

    还好,五代时期的龙阳五绝温莫素,当时江湖大号龙斗虎,她还活着,此时主持着长生宫,带着一些女冠,看守着三界平王的香火。温莫素道号就是莫素,现年九十四岁,是径久道长早年间的弟子中硕果仅存者。

    莫素告进,温婉一句:“师父,何时上酒?沈相爷该饿了吧?”

    沈伦抬眼一看,哟,这么绝色的老女冠,见所未见,本想寒暄,又不知从何说起,忽然想起还没宣旨,禁不住自我解嘲:“径久道长,本相对不住了,来来来,元信宫众位仙长接旨。”

    径久当即起身,出来宫门,跪于檐下台阶,山呼万岁,静候敕旨。

    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加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沈伦站于元信宫正门,高声宣旨。

    门下:

    贩神立天,促兴万邦市廛。太祖归神,开运九州腾欢。惟鼎州辰阳县金牛山元信宫,因玄冰贩王开山,有径久道长薪传。贩帝御銮,泽被天下津关。平德广布,韬略各界均沾。承袭良久,道法塞渊。

    赐号开运宫,主祀开运大帝,逢二月二十六诞辰,举行贩神部众神诸仙华胥贩天大蘸。方丈径久,俗名孙酹,字敬酒,可册授鼎国公,加号通程开运天师。以公爵之格建设开运大帝道场及天师宫。弘扬贩天运德。

    其弟子莫素,制授沧浪仙子,比同伯爵之格,加号开运宫护法佐使。

    特颁道场之荣,式光贩天之列。

    布告遐迩,咸使闻知。

    太平兴国六年二月日。

    大宋天子赵炅,谨呈元贩上帝。

    宋太宗赵匡义,字廷宜。先是避讳太祖的匡字,改为赵光义。登基之后,又改名赵炅。为啥又改名字?

    光义二字,天下起名用的很多,百姓再要避讳,必须纷纷改名。仅更换出身这一项,就会给户部带来庞大的工作量,给百姓造成极大不便。于是皇帝自己改名,省得百姓费事。

    册书中,道姑莫素获封沧浪仙子,是指从辰阳县汇入枉水而流入洞庭湖的沧浪水。这个封号不但高雅无比,而且尽显道家气象。

    宋朝的圣旨,与唐朝的格式一模一样。圣旨从皇帝授意到正式下达,其中的流程,跟唐朝一脉相承。

    三品以上为册授,四品、五品为制授,六品以下为敕授,或者叫旨授。这个也没变。

    但其起草下达过程,比之唐朝更为严肃。其流程如下:

    首先是皇帝交付词头。中书舍人或者知制诰是中书省的高官,负责起草。他们接到皇帝写的纸条,让对某某人封赏,对某某事处置,让起草一道圣旨。

    其次是中书舍人审阅词头。中书省草诏官员一看,这事怎么能这么干?当即将这张纸条封还。皇帝无奈,这道圣旨就会胎死腹中。在唐代,要求没这么严格。

    其三是中书令审签。中书舍人或者知制诰草拟好了,交中书令或者中书侍郎审阅,这两位都是宰相。人家一看,这道圣旨不行,拒绝签字。这道圣旨就又报废了。

    其四是皇帝修改。中书令或者中书侍郎签过字,这才交给皇帝,皇帝后悔了,或者感觉那些词句不妥当,再次修改,然后传递到门下省。

    其五是侍中审签。门下省侍中或者门下侍郎也是宰相,人家审阅是否合法合规合乎惯例,如果以为不行,拒绝签字,还给皇帝。很多时候还也不还,这道圣旨直接报废。

    其六是尚书令或者枢密使执行。门下侍中或者侍郎签了字,交还皇帝,圣旨生效。

    属于朝廷人事的,内侍将圣旨交给尚书省,尚书令或者尚书左右仆射也都是宰相,他们一看这道圣旨该谁分管执行,签字分派。最后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及其他部门。

    属于军事方面的,内侍交给枢密院,宋朝的枢密使也是宰相,枢密副使往往任命为参知政事,成为副宰相。他们看具体内容,也派到下属相关衙门。

    唐代称呼官署为官牙,到了宋代,历经五代的说法变化,才有了今天看到的“衙门”称呼,官衙一词才正式出现。

    最后才是传旨下达。六部尚书或者侍郎看到圣旨,类似册封三品以上高官或者公侯显爵,侍郎亲自传旨。比如这次,就是沈伦亲自传旨。中唐之际,韩愈宣慰成德军,也是去对节度使王术正下圣旨的。

    对六品以下官员的敕授,一般都是六部派小属员下去,交给当地刺史、县令传旨。如果是一般事务处置,则是邮差传递下去,地方官接旨执行。

    至于说太监内侍传旨,那只不过是小说电视乱编的。当然也有太监传旨的时候,那就是六部尚书、侍郎死绝了,或者这道圣旨涉及的人和事,属于内侍省或者入内内侍省管理。

    从圣旨流转的程序来看,中书省相当于立法机构和最高权力部门。尚书省相当于执政首脑。枢密院相当于军事首脑部门。门下省相当于国事最高裁决机构。

    在宋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门下省的侍中,实际上不设立,都是授予顶级功臣的荣誉头衔。

    那么,宋代的宰相就是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尚书左右仆射、枢密使,共计五位正职宰相。枢密副使往往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成为副宰相。

    径久道长接旨之后,更是将这一处贩门道观做得风生水起,南国富商小贩前来开运宫烧香许愿的络绎不绝。甚至于大理国、大越国、蒲甘、掸部、女王国、吴哥、占城、骠人、勃固等南方诸国的富商都来朝拜。

    仰笑白、凤子楚和凤元莽将这趟差事办完,跟随沈伦回汴京。

    沿途经过礼山关正商宫,元犀还回到师父厉岌道长身边。仰笑白、沈伦等与厉岌道长相谈甚欢,逗留三四天,才恋恋不舍离去。

    各位朝中来人问及呈遣道长的去向,厉岌道长念了四句话,说是师父远游之前留下的。诸位一时难以解开,搞得人云里雾里。

    时间就到了三月半。这一趟差事办的很漂亮,天下富商纷纷上书,对于天子的举措无不颂扬。

    太宗对于他们的辛劳大加褒奖,仰笑白等三人获得了什么封赏呢?礼山关元信宫的呈遣道长留下了四句什么话,朝廷还找不找他?

湿馨提示:按键盘<-左右->回车键enter,分别可以回到上一页下一页目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