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言情> 二拴的一九七八> 第44章 李德章走了(四)

第44章 李德章走了(四)

书名:二拴的一九七八作者:岳麓之巅加入书签投推荐票错误/举报

    "画材”一般在入殓的第二天就开始了。

    棺材打好后暂时不油漆,等用的时候才油画上漆。

    棺身一般漆成深红色,大头要彩绘。

    色彩以蓝色和白色及二者相间的颜色为主。

    绘云纹鸟兽,没有定例,全靠画匠发挥。

    画材的钱按照习俗,由闺女们分摊。

    事宴的吃喝是个问题。

    王得用、李德财、李拉住、李拴住、李虎虎和她妈一起商量了半天。

    决定不摆谱,也摆不起,采用中等的饭菜来招待客人。

    毕竟还有三个儿子,面子是要的,不能太寒酸了。

    出殡正日子中午摆席。

    一凉(豆芽)一热(扒肉条),大烩菜供先管饱,提供酒水。

    供先,大馒头,约有普通馒头两个半大,出现在丧礼席面上,有供奉先人之意。

    头天中午大烩菜供先,晚上和正日子早上粉汤炸糕。

    低档的事宴叫"二五眼儿”事宴。

    吃了舀上形象的描绘了事宴用餐场景。

    上菜是没有的,基本是自给自足。

    早来的客人和帮忙的家人有啥吃啥。

    同姓家人是不搭礼的,叫"戴孝帽吃糕”。

    一般出殡头天晚上一干亲戚聚在一起,主要指的是本家出嫁的近亲闺女或外甥女儿。

    本着替主家分忧的原则,承担一些费用。

    比如画材、凿银锭、纸扎和鼓匠等。

    商量结束后有个宵夜席,席面丰盛与否取决于出钱多少。

    辛苦了几天的厨工也可以在宵夜席上借上菜之名讨几份赏钱,钱都由女婿来出。

    凿银锭据说是祖师爷给徒子徒孙留下来的吃口。

    除了割棺材的费用外,凿银锭是另外收费的。

    在棺盖与棺身结合部,上下开对应的榫卯结构槽。

    前后居中各一个,左右各两个,开在三分之一处和三分之二处。

    结构槽组合起来状如竖放的银锭元宝状。

    元宝中间微凸部分与棺盖棺身结合部齐平。

    凿银锭就是把事先做好的六个银锭状木头块钉入槽内。

    棺材就揭不开了,用于预防盗墓,出殡前现场开凿银锭槽,现场将银锭钉入。

    这一晚上很热闹。

    由于外嫁女每家每户光景不同、性情不同和出手大方程度也不同。

    加之大部分项目按照关系远近分级平摊。

    经常为三块两块吵得不亦乐乎,不过也是最考验人性的。

    还有个风俗,非本村女婿为宵夜加菜,允许去本村嫂子家里偷鸡。

    得手后一是拿钱赎回,二是直接炖了,取决于商量结果。

    当然选择被偷人家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薄有积蓄且为人大方是前提。

    鼓匠就算了,花不起那个钱,要四五十元。

    虽然村里也有请的,可那是喜丧,但终究请的不多。

    前几年破四旧更是想找个鼓匠都难。

    按照旧俗,如果不清鼓匠过来热闹热闹,会被人笑话的。

    "连个动静也没有就悄悄儿的埋了”,潜台词就是"后继无人”。

    旧社会,鼓匠被归到下九流之列。

    是走千里路吃百家饭的营生,都是吹在前吃在后,永远进不了家、上不了炕。

    有句不好听的话,叫做"王八戏子吹鼓手”。

    热闹了两天的家又恢复了平静,外嫁女们都要回蒸供先。

    像李之重的两个姑姑和两个出嫁的姐姐,需要蒸制十二个供先。

    不过事宴后要回礼六个。

    李三虎的三个姐姐除了十二个供先外,还需要蒸制三牲祭,面制的猪牛羊,用于献祭。

    阴历十月十七,帮忙的开始上工了。

    蒸供先的,做粉条的,做豆腐的,磨糕面的。

    生豆芽的在李德章去世第二天已经安排了下去。

    三十斤黄豆,从李之重家拿的。

    圪丁瓮(生豆芽专用)要求放在炕头上,时间短任务重。

    需要高温加速豆芽生长,豆芽太短不经吃。

    蒸好的三牲祭摆在照死灯的前面供桌上。

    紧挨三牲祭桌子呈张开臂膀状又摆了两张供桌,摆放各家的供先。

    供先是放在柳编大笸箩里面的,各家标明记号,方便回礼。

    蒸制的雪白个大的人家颇有面子,那是好白面好手艺换来的面子。

    阴历十月十八晚,陆陆续续有村亲(村里的近邻或朋友)和吊谒。

    空手是不行的,二斤面起步。

    用一个大点的盘子端上,几张发黑的烧纸是吊谒者的全部。

    大门口处摆放一张桌子,那是记礼账人员专用。

    毛笔、砚台、麻纸、尺许见方的孝布块儿和拆开的放在盘子里的千里山香烟是标配。

    当然少不了旁边放一个面口袋。

    每进来一个吊谒者,问清是否亲戚,亲戚发一块儿孝布,村亲没有。

    这个点儿来的亲戚都是远亲,近亲的孝布需要专人破制。

    随后记礼账的先生,确实称呼先生。

    最早村里识字的少,记礼账都是私塾的先生。

    用毛笔在白麻纸上登记姓名和礼量(如白面二斤)。

    发一根烟,把面倒进口袋。

    手拿发黑的烧纸在死者家属的陪同下,烧盆里点燃祭拜一番,最后自己找地方坐。

    现在的灵棚前和先前大不一样了。

    灵棚南面摆放一座纸做的四合大院。

    正房(北房)高大巍峨,倒座(南房)、东厢房和西厢房整齐排列。

    青砖青瓦,彩绘门窗,院内有亭台假山,侍女仆人等。

    大门外一辆黑色马车,车夫坐在辕上,名叫"得用”。

    每家都是这么叫的,取字面意。

    纸院后有金银山一座,发着黄白之光,意为"靠山”。

    灵前是一对童男童女,嘴上各糊着一块儿糕,意为吃饱了好干活,也有不让偷吃之意。

    左右对称还有两对斗子,其实就是摇钱树和聚宝盆,摇钱树上金纸做的金银锭。

    灵棚北面摆着四五个花圈,花朵有红有白。

    有些爱美的小女孩偷偷摘一朵戴在身上,惹来其母或奶奶的一阵怒骂。

    原因不是破坏花圈,是死人的东西动不得,犯忌讳。

    纸扎都是王得用代东的手笔。

    大件物品都是提前把框架用高粱秸秆支起来的。

    屋顶门窗这些彩画纸按照尺寸裁好,需要的时候直接粘上去即可。

    否则现场做就来不及了。

    "得用哥,你做的纸扎在下面管用不?”有人玩笑问。

    "管用啊,我自己在上头管用。”答。

    此时的纸扎都是传统物件。

    不像后世连小姐都有,也不知他家的过世女性长辈作何反应,不患寡患不均啊,为毛没有鸭子。

    棺材左前侧放一个大板凳,方便哭灵的女人们坐。

    女儿们轮流出来手扶棺木放声大哭。

    一边哭一边诉说着死者的过往和对死者的思念。

    当然也有谴责的,不过较少。

    间或李之重姑姑们和两个姐姐参与一下,不能冷了场,是个自觉自愿的活儿。

    哭的越痛越显孝道,不哭则显对死者无感情,不孝。

湿馨提示:按键盘<-左右->回车键enter,分别可以回到上一页下一页目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