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言情> 二拴的一九七八> 第30章 春种秋收(一)

第30章 春种秋收(一)

书名:二拴的一九七八作者:岳麓之巅加入书签投推荐票错误/举报

    “二拴的一九七八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国庆节到了,国庆节顾名思义,国家喜庆之节,最早见于西晋。

    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节。

    民间传说,李自成有八十一年的皇帝运,可他天天国庆,天天吃好的,结果在北京只待了八十一天就被赶了出来。

    可见国庆也要适度。

    国庆节的到来也意味着秋收的开始。

    对于大多数农村学生“农忙假”也开始了,一般为期半个月,辅助成人劳动。

    大锅饭成人都在糊弄,搞一群学生简直是添乱,不知当局者过没过脑子。

    不过对不爱上学的孩子们却是福音,又可以疯玩了。

    nmg中西部、晋北和陕北,由于降雨量较少,地下水储量一般,地表河流稀缺。

    农作物大多为抗旱及抗盐碱品种,除了小麦,小麦要求土地肥沃,能上水,即水浇地。

    关于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

    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和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和菽。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如果按照顺序来理解,麻的出现和注重,也是礼的诞生,除取暖蔽体,遮羞是一种进步。

    不按顺序思量,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

    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

    稻、稷(ji计,即谷子)、黍(亦称黄米)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谷。

    nmg中西部属于黄河中上游,麻、黍、稷、麦和菽都有种植。

    当然这只是主要作物,其他还有很多。

    土默川每年农作物收获的顺序为草麦(青稞)、油菜籽、小麦、莜麦、胡麻、香瓜、西瓜、谷子、麻、糜子、黍子、玉米、高粱、葵花、黄豆、大白菜、芥菜、蔓菁、胡萝卜、土豆、甜菜。

    作物种类二十一种之多,基本都有种植,除了调料,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关于糜黍的区分,本地人按照非糯性与糯性分为两种称谓。

    糜子为非糯质,不黏,去皮后可焖米饭,也可以熬稀饭,磨成面发酵可以蒸黄馍馍。

    黍子为糯质,性黏,磨米去皮后称作黄米,可磨面做素糕和炸糕。

    黄豆与胡萝卜都属带茬作物。

    带茬作物,就是小麦成熟前一个月左右,在麦垄中间点种黄豆或胡萝卜。

    割麦后在麦茬中生长。

    拔了小麦后,二者还有八十天的生长期。

    除了增加收入以外,黄豆种植还可以为麦地增加氮肥储量。

    小麦收割结束后也可以撒白菜籽、芥菜和蔓菁,生长期大概也是八十多天左右。

    排序里面有一些作物收割时间重叠,比如莜麦和胡麻,还有玉米、高粱和黄豆。

    再如芥菜、蔓菁、胡萝卜、土豆和甜菜,俗语讲“地冻山响,土豆萝卜贪长”,其实对块茎类作物都适用,所以它们是最后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土默川平原阳历四月初农民就忙了起来,土地要先翻后耙。

    翻地不仅能改善土壤、加深耕层、消灭病虫害、清除杂草。

    还具有蓄水保墒、防御旱涝的作用。

    翻地用的是犁,铁木制铧式犁是口肯板升常用的耕地农具,主要有松土、碎土及翻土的作用。

    木犁由犁铧、犁评、犁床、犁箭、犁梢和犁辕等多部件组成。

    木制工件都有榆木来做的,取其木质坚硬不易变形。

    木犁的下端有用来翻土的叫犁铧,呈变异梯形状,曲面下弯一百三十度左右的铁器。

    在犁箭中上部挖孔槽,用犁评(木楔)固定来调节深浅。

    木犁后端竖起弯曲的木柄(犁梢)可以供人手扶,掌握方向。

    根据翻土深度及土壤结构,选择单马或双马(牛)来牵引,缰绳固定在犁辕前端。

    耙地就是用耙进行的一种表土耕作,通常在犁耕后、播种前或早春保墒时进行。

    具有疏松土壤、保蓄水分、提高土温等作用。

    耙呈长方形木质结构,由长约一米八宽约四十公分的榆木板框架组成。

    木板宽七八公分,厚约三公分。

    木板上以四五公分等距插铁齿,铁齿伸出木板下面四五公分呈瘪锥状。

    耙中部上面竖向钉两块儿木板,间距约四十公分,起稳定结构和方便人站立的作用。

    人站立外侧耙板侧向固定几个铁质圆环,用来系缰绳连接牛马。

    耙地可选择单马或双马(牛)来牵引,耙地人站在耙上,通过缰绳来控制方向。

    口肯板升种草麦和油菜籽有两个原因,首先二者有早熟的习性。

    第二就是充分利用西海子着个季节性湖泊。

    西海子枯水期除了湖心有水外,周围都可以耕种。

    草麦(青稞)是用耧种的,耧,木制播种农具,三人一马配合操作。

    前边一人牵引马或牛把持方向匀速前行,后边一人扶耧同时摇动,频率代表下种密度。

    再有就是一个帮耧的,负责添加种子。

    耧种可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

    摇耧是个技术活儿,一般都是四五十岁年富力强有经验的农民担当,李德财就是个中好手。

    木耧由耧杆、耧斗、耧腿三大板块组成。

    耧杆很长,是套牲口的地方。

    在耧杆前拴上条搭子,在后面连接耧腿的地方拴上套,就能工作了。

    耧斗在耧身中央,坐在耧腿上面,呈漏斗状。

    上面大多呈正六角形,不是很大,斗子里也就能装十斤种子的样子。

    耧斗背面底部开着一个小孔,孔上有插销。

    可以通过调节插销的高度来控制种子的下滑速度。

    在小孔上面拴着一根线,线上系着一个螺丝母。

    用来在耩地时通过晃动来把种子均匀地分流到不同的耧腿里。

    耧腿与地面呈四十五度夹角,上半截是空管,最下面是三角状的铁耧脚。

    脚板中央开着口子,种子从耧斗下来经过那段曲径就在耧脚脚板中央深播到地下。

    整个耧布局简洁严谨,司职清晰,凝结着先民的智慧和创造。

    耧按照种植作物不同,分为两种。

    三条腿的是用来种麦黍类的,每个腿之间大约十公分,叫小耧。

    两条腿的腿距二十公分左右,用来种玉米和高粱等,叫大耧。

    木耧有一定技术含量,作为外行我们不会很懂。

    但技术的传承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俗语讲“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

    口肯板升就有一对郄姓木匠父子,也是师徒,子承父业是传统。

    老头即将咽气的时候,才把耧里面的一项绝技传给了儿子。

    可见早先匠人对技艺的看重和守护,也饱含了穷苦匠人对老有所养深深地无奈。

湿馨提示:按键盘<-左右->回车键enter,分别可以回到上一页下一页目录页。